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開館至今迎客82萬人次

“我跟朋友說,上海這些年變化實在太大,可又沒什麼依據,現在我可找到地方瞭。”來自澳大利亞的白馬克近日驚喜地發現,位於中山公園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正像一個時間隧道,其間展示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一下子帶他穿越回十幾年前、幾年前的上海。“下次我要帶朋友來這裡看看,他們就能體會我說的這個巨大的變化瞭。”

創建於2013年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展出400餘幅照片、300餘件實物和100餘件藝術品等相關展覽品,介紹瞭從華陽路街道起步的“凝聚力工程”2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和當下在全市的探索創新,見證瞭上海以及長寧區這20多年來的巨大發展,每天都會有眾多的團隊和市民前來參觀。“原本以為,我們的觀眾主要是感同身受的本地居民,沒想到外國朋友也特別感興趣。”長寧區外事辦發現,訪客中的老外也占一定比例,而且這些“洋面孔”還來得特別勤,有人帶著傢人和朋友多次來參觀,瞭解申城市民生活的今昔變化。

在《萬碗壽面慶重陽》油畫前,來自哥倫比亞的約翰凝視良久。油畫前擺著一口銹跡斑斑的大鐵鍋,還保留著配套的“鋼精鍋子”、湯勺和漏勺。這是當年居民們下壽面的大鐵鍋。“每次我和孩子講,上海以前是什麼樣的,他們聽瞭很茫然。”約翰來上海已有10多年,他對上海的變化感觸特別深,“現在我就帶他們到博物館裡來,用這些活生生的照片和實物告訴他們,原來上海是什麼樣的,現在是什麼樣的。”他笑言,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已經成瞭他們瞭解近幾年上海人民生活變遷歷史的一個窗口。

在博物館的“應運而生”這一部分,不少老照片、視頻及實物惟妙惟肖地還原瞭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上海“百萬職工大轉崗”“百萬居民大動遷”等場景。“有的場景我看見過,有些沒看到過,覺得很過癮。”新加坡籍的王煊熔來滬17年,親身經歷瞭上海這些年的變化。讓她高興的是,她在博物館裡不僅看到瞭環境的變遷,還讀到瞭很多長寧居民的感人故事。“長寧這些年的變化,也有志願者的奉獻和功勞。我也是一名志願者,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有的我都耳聞目睹過。我想自己還會再來幾次。”

從虹儲小區復制來的“感恩石”,白馬克站在邊上興奮地拍照留念。“博物館裡不僅有懷舊實物,更透著濃濃的人情味。”白馬克說,他在上海搬瞭三次傢,都是在長寧,“之前在哈密路,現在江蘇路。我忘不瞭居委會,忘不瞭幫助我的葉老師。”他在博物館還讀到瞭一篇《解放日報》關於國際社區的報道,裡面提到瞭他。“那還是5年前的事,往事歷歷在目。”

白馬克說,他在上海的生活得到瞭很多居委幹部和居民的關心和幫助。他記得,程傢橋街道的社區工作者會在每個節假日都做足功夫。中秋佳節,請他們嘗月餅,一起遙想嫦娥奔月;端午節,請他們來包粽子、嘗粽子;萬聖節,讓他們做南瓜燈過癮;除夕夜更是難忘台中二手冰櫃回收今宵,讓他們和本地居民對春聯、猜燈謎、包餃子……

不僅有來自社區的溫馨,還有服務窗口帶給他的貼心。有一次他去窗口辦簽證,材料沒帶全,工作人員耐心地為他一遍遍核對,“哪些已經準備好瞭,哪些還需要補足,他拿著小紙條給我一個個做記錄。雖然這是很小的事情,但讓我從內心裡感到很溫暖,有一種被接納感。”

開館至今,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累計接待境內外參觀團隊1800批次,參觀總人次達到82萬人次。“外國友人透過博物館來瞭解長寧,瞭解上海,增進認同感,這也給瞭我們很大啟發。”據介紹,凝聚力工程博物館不僅是上海基層黨建的展示窗口,還成瞭民間外交的陣地。一些國外社會團體在參觀博物館後,認為凝聚力工程是中國基層組織治理社會的極好樣本。今後,該館將不斷升級各項服務,增加互動環節,讓本地居民和外國友人更好地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


【摘要】

“我跟朋友說,上海這些年變化實在太大,可又沒什麼依據,現在我可找到地方瞭。今後,該館將不斷升級各項服務,增加互動環節,讓本地居民和外國友人更好地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


“我跟朋友說,上海這些年變化實在太大,可又沒什麼依據,現在我可找到地方瞭。”來自澳大利亞的白馬克近日驚喜地發現,位於中山公園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正像一個時間隧道,其間展示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一下子帶他穿越回十幾年前、幾年前的上海。“下次我要帶朋友來這裡看看,他們就能體會我說的這個巨大的變化瞭。”

創建於2013年的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展出400餘幅照片、300餘件實物和100餘件藝術品等相關展覽品,介紹瞭從華陽路街道起步的“凝台中餐飲設備回收聚力工程”2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和當下在全市的探索創新,見證瞭上海以及長寧區這20多年來的巨大發展,每天都會有眾多的團隊和市民前來參觀。“原本以為,我們的觀眾主要是感同身受的本地居民,沒想到外國朋友也特別感興趣。”長寧區外事辦發現,訪客中的老外也占一定比例,而且這些“洋面孔”還來得特別勤,有人帶著傢人和朋友多次來參觀,瞭解申城市民生活的今昔變化。

在《萬碗壽面慶重陽》油畫前,來自哥倫比亞的約翰凝視良久。油畫前擺著一口銹跡斑斑的大鐵鍋,還保留著配套的“鋼精鍋子”、湯勺和漏勺。這是當年居民們下壽面的大鐵鍋。“每次我和孩子講,上海以前是什麼樣的,他們聽瞭很茫然。”約翰來上海已有10多年,他對上海的變化感觸特別深,“現在我就帶他們到博物館裡來,用這些活生生的照片和實物告訴他們,原來上海是什麼樣的,現在是什麼樣的。”他笑言,凝聚力工程博物館已經成瞭他們瞭解近幾年上海人民生活變遷歷史的一個窗口。

在博物館的“應運而生”這一部分,不少老照片、視頻及實物惟妙惟肖地還原瞭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上海“百萬職工大轉崗”“百萬居民大動遷”等場景。“有的場景我看見過,有些沒看到過,覺得很過癮。”新加坡籍的王煊熔來滬17年,親身經歷瞭上海這些年的變化。讓她高興的是,她在博物館裡不僅看到瞭環境的變遷,還讀到瞭很多長寧居民的感人故事。“長寧這些年的變化,也有志願者的奉獻和功勞。我也是一名志願者,這些人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有的我都耳聞目睹過。我想自己還會再來幾次。”

從虹儲小區復制來的“感恩石”,白馬克站在邊上興奮地拍照留念。“博物館裡不僅有懷舊實物,更透著濃濃的人情味。”白馬克說,他在上海搬瞭三次傢,都是在長寧,“之前在哈密路,現在江蘇路。我忘不瞭居委會,忘不瞭幫助我的葉老師。”他在博物館還讀到瞭一篇《解放日報》關於國際社台中中古餐飲設備回收區的報道,裡面提到瞭他。“那還是5年前的事,往事歷歷在目。”

白馬克說,他在上海的生活得到瞭很多居委幹部和居民的關心和幫助。他記得,程傢橋街道的社區工作者會在每個節假日都做足功夫。中秋佳節,請他們嘗月餅,一起遙想嫦娥奔月;端午節,請他們來包粽子、嘗粽子;萬聖節,讓他們做南瓜燈過癮;除夕夜更是難忘今宵,讓他們和本地居民對春聯、猜燈謎、包餃子……

不僅有來自社區的溫馨,還有服務窗口帶給他的貼心。有一次他去窗口辦簽證,材料沒帶全,工作人員耐心地為他一遍遍核對,“哪些已經準備好瞭,哪些還需要補足,他拿著小紙條給我一個個做記錄。雖然這是很小的事情,但讓我從內心裡感到很溫暖,有一種被接納感。”

開館至今,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累計接待境內外參觀團隊1800批次,參觀總人次達到82萬人次。“外國友人透過博物館來瞭解長寧,瞭解上海,增進認同感,這也給瞭我們很大啟發。”據介紹,凝聚力工程博物館不僅是上海基層黨建的展示窗口,還成瞭民間外交的陣地。一些國外社會團體在參觀博物館後,認為凝聚力工程是中國基層組織治理社會的極好樣本。今後,該館將不斷升級各項服務,增加互動環節,讓本地居民和外國友人更好地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o110l8g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